布拉格旅游网

芹川古村

AAA级旅游景区

芹川古村坐落于淳安县浪川乡,至今仍保存着300幢明清时代的徽派古建筑,建筑物内有雕梁画栋,还有水榭、楼阁、戏鱼池等。一走进芹川村,就能感到一种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芹川村慢生活,适合度假休闲。虽地处浙江,可整个村子内的建筑都是徽派风格,明清古民居约占整个村庄建筑的70%左右。村,芹川古村,芹川古村简介,芹川古村-杭州市淳安县芹川古村旅游指南

芹川古村,一个安静的徽派古村落

芹川古民居位于浙江省淳安县西部的浪川乡芹川村境内,自王氏始祖万宁公迁居芹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并一直没有间断地保持着近缘聚居的传统。

位于村口的,具有510年历史的老樟树,默默的守候着这个小村庄。

村口有两棵510年历史的樟树,有一棵明显长得不太好,主干已经枯萎了。

这棵虽然已经有510岁了,可是依然长得郁郁葱葱。

这一棵明显就没那么好了。

村口有一些村民在卖着水果,还有当地产的野生鱼干。

村中的小溪还算干净,已经成为村里洗菜洗衣服的好地方。

河边偶尔能看到,成群的鸭鹅,悠闲的游着。

小村依河而建,是典型的徽派古村落,整个村庄以小桥流水古民居为主要特色,尤其是部分建筑的雕梁画栋,乃古民居建筑之精品。

村内至今有古民居约300幢,其中明代建筑有2处,其余多为清代和民国建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徽派古民居尚有60多栋及祠堂四座。

知道村民挑着是什么吗?大概是肥料去浇菜的。

村里的小狗狗都悠闲的躺着,好像在沉思什么?

村里的孩子好单纯,看到我拿着相机对着她们,有的微微一笑,有的害羞的躲在姐姐后面。

村里的孩子总是那么可爱,跟城里的孩子总是有那么一种气质不同。

整个村落略呈衣带形从西北至东南约一公里,东西向有小河,从村头至村脚将村分成两半,从山顶俯视,整个村庄沿小河形成一个“王”字

芹川村始祖王瑛,宋末元初时由儒家搬至月山底,其子成人后,由月山底搬到芹川村,整个村庄目前尚存大量的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约占60%左右。

入村首先看见的架于河上的一座四角翘的廊桥,外墙斑驳壁上写有“农业学大寨”。桥两头各有两扇门,可左进右出,以作交通,河上由石拱撑托。这座桥村里人叫进浇桥。

顶部中间圆木突出,飞檐翘角,气势雄伟,亭内梁上有横匾,字“德业流芳”,墙壁上写有南宋大诗人陆放翁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革中有所破坏。据考证,进德桥建于清朝同治甲戊年间。

曾经的小学,如今已经变成了村民之家,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少,学校都已经办不起了。

村里大面积种植甜玉米,随处可见呢。

还有辣椒。

摄影/厦航style

由于村中间小河贯穿,村庄也因此便生灵气,两岸也都是人家,不少人便沿岸入河搭了石板路,还以长达2米的石板横躺在小河上当作洗衣板,以便农家洗衣洗菜,徜如早上光临村落,河两边都是谈笑风生的妇女们搓衣提蓝,有的拿根小木棍槌着衣服,河中央则有更多的鹅、鸭在嬉戏,杨柳下风景煞是好看。

这是一个祠堂。

光裕堂,后面供奉着很多灵位。

年过花甲的老爷爷,依然坚守着这座祠堂。

祠堂都长满了杂草,可见多久没人来了。

偶然看见一美女,正专心的拍着什么。

这个村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这是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村脚的三棵大樟树,古木参天,两棵树根还“喜接连理”,看到这三棵古木也会让人感到村庄的悠久历史,村落的久远,民居的史悠。

这里民居大多是天井房,据说一些面积较大的民房都是地主家留下的。门檐上都有砖雕,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以木为隔杆的门楣和窗户上方还书有“山青水秀”、“万福朝来”等字样,大门下门槛或是木制的,或是大石块制的,长久的磨炼,这些也大都变得光滑发亮了。

门槛上还立上一个内门槛,简单的雕琢也维妙维肖,可见古人的木工技艺高深。这个门框上还有一道一米左右的木栏杆门,据主人介绍,这主要是用来拦住鸡、鸭等飞禽进入房内,影响卫生。跨进门槛后,你就不得不为古建筑的精工巧作所兴奋。房中间是个天井,上方是个敞开天井,雨时,大雨由此落入天井,晴时,阳光由此射入厢房。天井呈长方形的,四周是个50公分左右的深梁,与外界相通,落入天井的水也就会流到外面去。

天井都是由宽大正方的石板贴成。天井房两侧是厢房,木制板壁上由花兰格的木板构成,年久的缘故,板壁的木头都已变成黑色了。抬头仰望,四周都是雕梁画栋,四角是狮雕,巧夺天工,甚为美观。或是“八仙过海”,或是“水浒传记”,梁上的雕刻大多是镂空技术,人物、花草,水、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进入室内就能感受古文化的馨香。

短短1公里的小河上还架着石拱桥、木板桥等20余座,许多人家以此作为两岸的交通,村脚的小石拱桥,宽有2米多,而且造型可观,村头的木板桥则更为壮观,长达10米左右的板宽也有近1米,以如此大的古木为桥板现在也屈指可数了。

摄影/厦航style

摄影/厦航style

摄影/厦航style

摄影/厦航style

芹川村古民居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大多数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园子用来建造前后花园,加上小溪穿村而过,两岸村民都喜欢在自己的园中建筑天然鱼塘,就算是今天新造的房子也有此项设计。

因此,在这里大有开门见花园,观鱼清水塘,梅花映门香,桂飘十里香,秋兰入幽室,凌霄攀高墙的人间天堂之神韵。

芹川村祠堂庙宇颇多,有敬义堂、郭堂、王氏宗祠、锦公祠、仁义厅和昭灵庙等八座祠堂,三座庙宇,这些祠庙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锦公祠三环厅前,还立有一块“恩赐碑”,此碑为大明弘治四年岁在辛亥九月遂安县主事张学所立。《碑记》上镌刻“恩赐”二字,碑额为篆文“源远流长”,碑文记载:“明成化年间,陕西河决,广东大旱,灾民流离转徙,义民王彦捐谷八千石赈灾,上感其义举,敕立此碑。

摄影/厦航style

摄影/厦航style

【交通信息】

交通一:千岛湖镇自备车出发,上千汾公路到新桥,再右拐就能进芹川村(大概1小时)。

交通二:千岛湖镇客运码头乘客班船或快艇至姜家镇,再从姜家镇乘车往浪川方向开到新桥再右拐就能进芹川村(行程合计1.5小时)。客班船开航时间为上午6:10时,下午13:10时;快艇开航时间为上午7:00时、10:20时,下午14:30时。

芹川古村|一幅遗忘在时光里的徽派水墨画

有些地方,不亲自抵达,你永远不会知道,那里深藏着多少尘世的

惊喜。有些景色,不去记录,

你可能会渐渐遗失,旅途中那些曾经美好的事物……

与古徽州毗邻的浙江千岛湖芹川古村

一个被岁月浸润的古村

自有徽派迷人之处

依山傍水,炊烟渺渺

这里的风景

亲历才会有更深刻的感触

芹川村位于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境内,与皖南古徽州休宁、歙县相邻,秦朝时属歙县(现属于安徽省)辖地,至1800年前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时已存在429年的歙县一分为六,淳安的前身始新县和新定县即由歙县析出。地理及历史沿革与徽州同源同流域的淳安,长期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深受徽文化影响。因为“淳安文化”,总是绕不开“徽州”,所以,芹川徽派建筑古民居沿革至今,也就无容置疑。

据清朝康熙五年《江左郡王氏宗谱》记载,芹川村始祖王瑛,宋末元初时由儒高搬至月山底,其子万宁公成人后,由月山底迁居到芹川村,万宁公见此地“四山环抱二水,芹水川流不息”,故取村名为“芹川”。由此繁衍,目前已有500余户,1900多人口,芹川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

2006年,芹川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14年,芹川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村内文物古迹丰富,至今保存古建筑约三百余幢,建筑类型多样,有民居、宗祠、桥梁等。主要有王氏宗祠(光裕堂)、敦睦堂(三环厅)、七家学堂、王时炳故居、王文典故居、王昌杰故居、际云桥、进德桥等。

走进芹川村,自然就能感受到了一种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一条芹溪河穿村而过,宛如衣带自上游飘至村口,村内村外,原有36座廊桥、单孔石拱桥、独木桥、木板桥,均跨溪而架。这些桥除少量木桥随着年代的发展已改建成水泥桥外,大部分还保留原有的风貌。踩在桥上,木板桥会时常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溪的两岸屋舍俨然,环溪而建,似陶渊明笔下桃花源。

春暖花开的季节,草树吐新纳绿这个诗画般的古村,变得格外迷人。让人忍不住按动快门,将这醉人的风光定格。

门前屋后,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逶迤,构成了芹川独特的景观。这里还是原生态石斑鱼重点保护区,芹川溪溪水清澈见底,水声潺潺,溪中小鱼成群,竞流嬉戏,惹人遐思。

在这素朴典雅的白墙黛瓦中,散发着岁月的宁静与沉香,如一幅幅淡墨写意的画作,那样令人神往。只要你的镜头善于发现,随意一个角度、风物,都是一张充满意境的照片。远离城市喧嚣,宁静弥漫着整个古村,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使这里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一个梦。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芹川古村,杭州淳安最美山水里,探秘新安人家久远文化

青山叠翠,白墙黛瓦,潺潺溪水,石板小路。

提及古村落、古民居,淳安人大抵都会想到芹川村。这里是淳安保留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独特的村落布局、皖南风格的建筑群落、完善实用的“村落”水系、怡目激思的家藏文物、敦睦崇文的家风传统……

这个古村落,如同穿越时空维度的倾诉者存在着,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这大概就是芹川的魅力所在。

在大路口看到“芹川古村”的牌坊直到进入村里,其实还有一长段村道。

走过一片开阔的田地,潺潺水声传来,大概就知道村子近了,然后就如同《桃花源记》里说的那般“豁然开朗”——

村口古樟参天,两棵树根“喜结连理”,山势呈狮象对峙,村庄翠峦环抱,别有洞天。

最吸引人的,自然是穿村而过的芹川溪,清澈见底的溪水中,一条条石斑鱼追逐嬉闹,麻鸭白鹅浮上钻下煞是成趣。

一路走去,一座座石拱桥、水泥桥、木板桥、独木桥跨溪而架;一幢幢保存完整具有徽式建筑风格的古民居沿溪而筑,“小桥、流水、人家”的桃源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如此幽静的桃源之地,究竟是谁发现并迁居至此的?

在芹川,王是大姓。清康熙五年《江左郡王氏宗谱》清楚地记载着,芹川村始祖王瑛,宋末元初时由儒高搬至月山底,儿子王万宁成人后,从月山底迁居到芹川村。

王万宁见此地“四山环抱二水,芹水川流不息”,故取村名为“芹川”。从此王氏一族在芹川生了根。

直贯南北的芹川溪,将村落一分为二,它像一位慈祥的老祖母,哺育着芹川的世世代代。芹川至今保留下来的260余幢传统建筑,从明代到民国,大多沿着芹川溪两岸而建,较早的是明代的,较多的是清代到民国的。它们吸收着流淌不息的芹川溪带来的精气神,走过了一代又一代。

后来,王家人建起了王氏宗祠“光裕堂”。这幢始建于明代的“光裕堂”,几经修复,保留至今,成了芹川古建筑的一处精华所在。

古建筑,其实就是古村落的活化石。

沿着芹川溪越往里走,越能感受到这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带来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步行至“树德堂”,探头往里看,屋里的墙上挂着一幅幅字画,一看就是文人之家,让人忍不住想进去看看,听听房子里的老故事。

芹川的老民居大多为两层,皖南徽式建筑风格,“树德堂”也不例外,有马头墙和石库门。石门上方,建有装饰门楼,门楼砖雕精细讲究,翼角翘起。下方贴着春联,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有个习惯,最顶上的横批,一般都用“春”字来替代。

进了门首先是天井,长方形,不算大,一两个平方米,大把的光线射进来,把整间屋子都照个透亮。

房屋是两进三开间的,侧边还有一处厢房。敞开式客厅的板壁上方悬挂着堂匾“树德堂”,看着颇有年头。81岁的王振涵说,取堂名,在芹川是一种文化传统。屋子是他的太公所造,他们家世代为医,太公取名“树德堂”,是希望把祖祖辈辈的优良品德传下去,耳濡目染中,他的儿子、孙子也都勤习书画,屋内的作品大多皆是他二人所作。

到了二进,板壁悬挂的则是“易安居”,这个堂名,又似乎带着一种寄望。天井里保留至今的百年水缸和二楼跑马楼堆积的各种箩筐、农具,都暗暗透露着一种安宁富足生活的气息。

在芹川村里随处走一走,都会发现芹川人聪慧和开放的心态。就好比王文典的故居内,有着美人靠和装饰着洋玻璃的水榭楼台,养着大鲤鱼的戏水池,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水池用的都是芹川溪的活水,这在芹川比比皆是。芹川人利用水势引水入室,依着这条溪流,繁衍生息。

很多人都说,登上芹川村的象山,俯瞰整个村庄,会发现整个村庄像个“王”字,与芹川居民的王姓不谋而合,加上村头天门成“主”字,暗合“王家入主”之意。

细数从明代到民国时期,芹川王氏家族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不在少数:明代,有曾任广东廉州知府的王宗才,官至广西提刑的王宗鲁;近代,有曾聘任为东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浙江通志馆编辑、殁后葬于西子湖畔,并由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撰写墓碑的王伯尹;有潘天寿的得意门生、旅居美国旧金山任国画教授的王昌杰;有任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副会长的王文典……

50多岁的王伯冕,把芹川出的文人特别多归结为当地人重视教育,要知道,村里早年就有三四家私塾呢。王伯冕家,他爷爷毛笔字写得特别好,他父亲读大量古籍自学中医,到了他这辈和下一辈,对读书同样重视,现在他家门口挂着“耕读农家”的牌匾,王伯冕说“也算是四代书香了”。

至今,芹川还保留着不少老传统。以前家家户户都自己写春联,即使现在,到村子里转一圈,春联几乎都是手写的,虽然不一定再由每家每户自己写了,但村里书法好的人回乡后,都会免费写春联,再分发到村里,这个传统一直保持着。

芹川因有着完整的村落形态、众多的古建筑和仍保留完整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荣获中国历史文化村镇。这个蕴含历史的古村落,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熟知。

古村记转载整理